走私案件中的“明知”如何认定

发布时间:2021-04-14 点击量:1148

被告人季某与李某(另案处理)均从事废塑料贸易行业。季某与李某相识后,因为李某担任江西省赣鑫纺织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江西省赣新源再生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赣鑫公司)法定代表人,并实际控制江西省丝源祥再生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源祥公司),二公司均持有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以下简称固废许可证),具有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资质,而季某有国外废塑料的货源。因此,两人合作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季某主要向李剑提供国外废塑料的货源,另一种是季某利用丝源祥公司的固废许可证进口废塑料销售给国内其他客户。

在季某和李某合谋走私进口固体废物的过程中,李某指示其公司员工黄某(另案处理)负责具体操作。同时,李某与被告人沈某商定,由被告单位上海重飞公司负责协助办理海关申报、清关、税费缴纳及物流配送等事宜。沈某则安排被告人张某来负责具体事务。按照李某的指示,货物清关后,黄某会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与季某联系,核实送货地址。随后,黄某会将季某回复的送货地址及收货人联系方式告知张某等人。沈某、张某协助其安排车辆将走私物品运送至指定地点。

 

20151月至7月,季某与李某两人合谋,利用李某持有的丝源祥公司的固废许可证,走私进口固体废物,并逃避海关监管,通过上海重飞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走私进口固体废物共计1551.594吨。

 

一审认为:

原判认为,被告人季军伙同他人,逃避海关监管,利用他人持有的固废许可证进口国家限制进口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合计1551.594吨,其行为已构成走私废物罪,且情节特别严重。被告单位上海重飞公司及被告人沈华生、张程逃避海关监管,帮助没有进口资质的国内实际收货人进口固体废物1551.594吨,其行为均已构成走私废物罪,且情节特别严重。公诉机关指控被告单位上海重飞公司及被告人季某、沈某、张某的罪名成立。

 

 

一审后,被告单位上海重飞公司及被告人季某、沈某、张某等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重飞公司上诉理由之一是:上海重飞公司根据双方合同约定,代理丝源祥公司申报进口货物,只与丝源祥公司对接。上海重飞公司不知道本案实际货主季某的存在,从未与季某联系,并不明知固废许可证持有人与实际收货人不符。沈某上诉理由为:在代理丝源祥公司申报进口货物时,只知道丝源祥公司与李剑,不知道本案实际货主季军的存在,所以不明知固废许可证持有人与实际收货人不符。张某上诉理由为:在废物报关运输进境前完全不知情,并非明知运输的废物是“借证”行为,事后猜测并不能达到“明知”的高度。

 

最后本案二审法院认为:沈某作为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其对是否存在“借证”行为具有一定的专业认知与鉴别能力。其次,20151月至7月期间,丝源祥公司、赣鑫公司多次要求上海重飞公司将货物运往江苏江阴、上海金山、江苏苏州等不同地点。沈华生对此已产生怀疑,但并未与李剑、黄玲玲等人核实,仍继续按照黄玲玲告知的地址运送货物。再次,沈华生在供述中称,季军曾多次要求其帮忙介绍客户,有无固废许可证的皆可。该供述亦能说明沈华生对李剑存在“借证”情况是明知的。故沈华生及其辩护人关于其并不明知的意见不能成立。沈华生以上海重飞公司名义实施走私犯罪,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八条的规定,上海重飞公司亦构成走私废物罪。故上海重飞公司关于其并不明知固废许可证持有人与实际收货人不符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关于张程主观上是否明知。首先,张程作为从事货运代理的专业人员,其对是否存在“借证”行为具有一定专业认知与鉴别能力。其次,20151月至7月期间,丝源祥公司、赣鑫公司要求发货的地点多为江西以外的地方,张程供述称其对此曾产生过怀疑。再次,张程接受丝源祥公司、赣鑫公司委托,帮助包括季军在内的国外货物进口商违规办理CCIC证书(即中国商品检验公司出具的检验证书)。该行为亦表明张程对赣鑫公司、丝源祥公司存在“借证”行为是明知的。故张程在主观上具有概括的犯罪故意。张程关于其主观上并不明知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纳。

张严锋走私犯罪辩护律师团队提示:

本案的争论的焦点和重点在于法院如何判定刑法走私案件中的“明知”。

刑法中判定“明知”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第一,行为人供述是判定“明知”的重要根据。如果行为人对犯罪行为作出“明知”供述,其供述与相关证据在逻辑上具有自洽性,那么可以判定行为人在主观上系明知。即使行为人当庭翻供并以“不知”为由提出上诉,但不能出示证明自己确实“不知”的相关证据,应当维持对“明知”的判定结论。

第二,反常行为是判定“明知”的考量要素。如果行为人实施违背常识、常情、常理的反常行为,只要能够证明行为人实施了相关犯罪行为,且行为人对反常行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那么可以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是“明知”。

第三,根据经验法则,在没有直接 证据情况下,依据间接证据形成逻辑自洽的证据链来推定“明知”,但要注意不能主观臆测,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本案二审法院基本遵循了以上方法和思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一方面根据行为人供述的事实来判定上诉人在主观上系明知,另一方面,根据经验法则,依据上诉人作为货代行业专业人员的事实,认为上诉人应具备认知和鉴别能力再结合其他事实进而判定对借用许可证是明知。

                                                                                                                             

                                                                                                                  上海峰京律师事务所

 

                                                                                                                     陈粤2021年413日